1
年第4期沁源专辑
《中国鸟类观察》出到第期了!正值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山西举办,沁源县是三对三篮球赛场,褐马鸡是“二青会”吉祥物~~。编者絮语
从来都是观鸟节之后的那期观鸟节举办地专辑出起来最痛快,沁源专辑也不例外。
参赛队积极写稿,评委、工作团队纷纷出手,各式美图来了又来,只管挑……而这次沁源当地的稿件也挺给力,图片的数量质量都不差,沁源是个好地方也由此可见。
这一期专辑排到80页,意犹未尽。沁源还得再去。秋天的金色,冬天的雪野,早春的悸动……许多沁源的生灵在等我们去观察去了解,去给它们留影。而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更是慰藉——沁源这一方水土在当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呵护下,保留着许多接近原始的天然与美好,值得赞美也值得让更多的人有所知晓,从中获益。
本期最后刊登了两篇读者来信,弥补上期的编辑失误。而本期众多鸟图,不论大鸡还是小莺,都是自然拍摄,值得读者点赞!
版面截选
先睹为快
堪称完美的观鸟比赛应当包含两个重要的元素:一是有所期待,二是有所收获。
感恩上苍,在沁河之源,这一切都如愿了。
如果用一个词儿来总结这次观鸟旅行,“反差”最合适不过了。比赛第一天,体验了一把昼夜温差巨大的感觉。
虽然主办方有提醒过这边昼夜温差大,但是完全没想到早上只有十几度,颇有南宁冬天的感觉。凌晨五点,穿着短袖出发,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这阻挡不了我们寻鸟的热情。在一号线河边的乱石滩上,与一对鹮嘴鹬不期而遇。它俩就像配了红色弯刀的蒙面武士,双宿双飞,来去自如,笑傲江湖。
加新了,兴奋到胳膊上的鸡皮疙瘩都少了不少。
南北差异,不仅仅是昼夜温差,植被是另一个看点。花坡的高山草甸,是花的海洋。狼毒花、龙胆、雪绒花、毛茛花争相开放,好不热闹。在芊林背,看到了林海,连片的落叶松,松针堆积层有20厘米厚。在广西,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林下成片的银莲花,掺杂着华北耧斗菜、山丹花、西藏洼瓣花和胭脂花。在这个初夏,百花齐放,仿佛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鸟,是这次的主角儿。三天比赛下来,我们居然没有见到乌鸫、鹊鸲的身影,有点儿出乎意料。更令人惊奇的是,鸳鸯、黑鹳这些宝贝儿倒成了家常便饭。在沁源,基本上随便一条小溪都能遇到鸳鸯,它们在水里嬉戏。不远处的玉米地里,农民伯伯在除草施肥,人鸟和谐。听说黑鹳在山西很常见,没想到,在景凤,一顿饭的功夫,就飞过了几只黑鹳。坐在沁河源的石头上,与悬崖峭壁上那几只小黑鹳对视,那叫一个过瘾。
……
(节选自《完美:从有所期待到有所收获》)
一.野鸡满地跑!“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小学语文课里一句形容北大荒的话,当时让我既诧异又惊讶:野鸡怎么会飞到饭锅里?!
直到这次来了山西,路边随处可见雉鸡,连狍子也见了一回,虽然只是荒草丛中的惊鸿一面,算解了小时候的悬疑之念——野鸡就是可能多到随时随地!
二.寻鸡遇见兰!西藏杓兰?我也不确定!来回公里,行走00步才寻访到林间这两株兰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啊!
都说一鸡顶十鸟,可一兰也顶十花啊!杓兰被花友们称为林间仙女的拖鞋,足见它的魅力。虽然也有鸟友戏称其结构像“马桶"……
二叶舌唇兰,这是在东钟楼遇到的另一种兰花。当时听到褐马鸡叫,往叫声方向走去,无意间发现了脚边这不起眼的花儿。远看时,它朴素得会让人直接忽略掉,只有俯下身来才能欣赏它的美:这一朵朵小花分明是一群张开小手跳舞的小精灵们!
三.被山西古建种了草!灵空山最令我惊喜的是山谷里的圣寿寺。寺庙依山而建,藏在山谷最幽处,入寺处有一座木质古桥,结构特独——第一次见这种木质支撑结构,细节丰富又壮美,虽是明代的古桥,却至今还在使用中!不禁感叹山西古建筑之精巧!于是在心中又种了些草——萌生许多念头:什么时候定要来一趟山西古建筑考察之行!
四.不曾想山西也有这满眼的翠绿山西沁源灵空山初印象:这里白天有点热却不闷,晚上有点凉,山中昆虫和两爬还不是很多,但满眼让人惊讶的翠绿,一扫印象中山西到处挖煤空气差的刻板印象。
五.步调一致的团队南京的辛夷、云南的猫咪、厦门的越冬和深圳的我,四人组成了“福深陵云队”,这可能是我参加观鸟节以来遇到步调最一致的队友了!首先4人都是多年的观鸟老手,整体实力不可小觑。
其次,我们四人都是“拈花惹草”的主!哈哈!甚至于队名差一点取成了:花枝招展!在本人的强烈要求下才不至于这么妖娆……
事实证明,我们队的四人真是神同步。比赛一开始,我们上到芊林背,随着辛夷老师喊了一声:胭脂花!全队都扑了上去开始拍……以至于评委马丁都看不下去了,坏笑道:这是观鸟比赛……
(节选自:《沁源观鸟节上的五个难忘瞬间》)
沁源风光好;
处处闻啼鸟;
山林布谷声;
柳莺知多少?
第一次到山西观鸟,在沁源的中国最美油松林中徜徉。美则美矣,林深叶茂,鸟儿往往只闻其音,不见其影。听音辨鸟的功夫,正好试试。
-云南柳莺-
“什么鸟啊,叫声像是一个破车轮子在不停地转啊转……”来自新疆的鸟友河狸这么形容他听到的歌声。
云南柳莺才不理会河狸老师的埋汰,依然在枝头奋力地叽嘎叽嘎叽嘎叽嘎歌唱着。
就像不需要弄懂为何一只出现在山西的柳莺,却叫了个“云南”的名。
而这种在很多图鉴里描述为“不常见”的柳莺,其实是华北山地到秦岭到川北繁殖季里最为常见-常听的种类。它的英文名:ChineseLeafWarbler,看起来倒是更符合它的分布区域。
要是熟悉了云南柳莺的歌声,就会发现,这小东西几乎占领了沁源的每个山头,单调,连续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不带停的歌声,谈不上美妙,但过耳难忘,记住后就不容易错认;这一点,对观鸟人来讲,真是讨喜的习性。
-棕眉柳莺和棕腹柳莺-
黄褐色系列的柳莺识别也是个难题。
棕眉柳莺应该是云南柳莺之外,在华北山地繁殖的另一种常见的柳莺。同样刚刚在川北到秦岭都见过它,但不同的是,它的声音要比云南柳莺婉转而多变得多。这种多变,给观鸟者会带来很大的疑惑。
但其实,只要你熟悉了棕眉柳莺的叫声,记住那类似于蓝歌鸲的过门+变奏,下次再听到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难辨别了。三到四声单调的相同前奏,接一串婉转多变的鸣声,掌握这个节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棕眉柳莺个儿大也活泼,如果有机会多观察几次,熟悉它的叫声应该不算难事。
棕腹柳莺就没那么大方了。
在花坡山坳和红眉朱雀打游击的时候,几声单调的叽叽叽声从灌丛里传出——同样是一只棕黄色系的柳莺,但显然比棕眉柳莺小,很像是云南常见的华西柳莺(原黄腹柳莺亚种)。还是先抓住机会录音,拍照。用声音和影像比对后,再查看资料,又一次对野外手册中前人的描述佩服不已:“鸣声似黄腹柳莺但较轻慢而细弱且无前导的装饰音,为tuee-tuee-tuee-tuee声”;“两翼比黄腹柳莺短,比灰柳莺为绿,且眉纹淡而少橘黄色”……显长的尾和单调的叫声,妥妥的棕腹柳莺无疑了。对比一下华西柳莺照片,这个判断依据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回来再翻翻老照片,果然从之前认为华西柳莺的照片中,也躲着几只棕腹柳莺呢。
棕腹柳莺是工作人员组成的“朱雀一队”对鸟赛唯一的“特别贡献”,也算是这次鸟赛的一“大”收获。
(节选自:《闻鸟沁源》)
更多内容请先看本专辑目录:沁源还要再去的,最后补一张沁源观鸟节某队的比赛路线图,给向往沁源的人们一点方位概念。编辑:橘树
排版:jiujiu
赞助阅读方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