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中医故事吴荫堂治疗血症专篇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吴荫堂治疗血症专篇

——《慎术斋医案》连载四

《人物介绍》

历史上许多中医名家、大师的成才,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一下子就爱上了中医,最后走上了成功之路。吴荫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出身于耕读之家,清末秀才,因患咳血病,自治而愈。后拜岳父叶谓荣研读时病、杂病,是一位学验俱丰的临床大家。吴氏在当时名动浙中西部,治病多效,有“血证圣手”的称号。

吴荫堂自创“血证八法”和“治咳血四阶段”分类法,可以说是治血证最大的贡献。具体内容在以后专篇中再一一详述。

《慎术斋医案》是门徒对吴荫堂临床病案的随诊记载,分散在各自的抄本之中,未加整理。吴氏医案比较难读,一是吴氏注重文辞,医案用华美的骈体文编写。由于诊病繁忙,门徒们也随诊随抄,有的是初诊未记,或者末诊未录,故单个医案较多。二是医案往往有方无验,患者开方即走,至于服后效果如何,则不得而知。这也与我们平常读到的报喜不报忧的医案,总是效如桴鼓的截然不同,给我们带来不适应。三是处方中剂量用的很轻,给人一种时俗清利,不着边际之感,跟现今大剂大方反差很大。其实到吴氏处应诊者,大多是虚损积渐而来的病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孟浪骤进大剂滋填,则有虚不受补之虑,惟有“薄味调养”为最宜。而其方中要义如何,不经解析则甚难洞察其案中的意趣。

《《慎术斋医案》》

虽然,现代人读古人医案有点难度,但读名家名案,主要是学习他们辨证思维,特别是在寒热错杂、虚实疑似之际,他们是如何识燠于寒,如何辨实于虚的。这对临床辨证论治技能帮助很大。

综上,笔者萌生了整理吴氏未刊医案的想法。今推出吴荫堂治疗血证的几例医案,请诸贤者对解读不当之处,提出指导意见,庶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享佳案。

★目录★

01

气阴两虚咳血案

02

阴虚阳浮咳血案

03

吐血案

一、气阴两虚咳血案

血证之因,大抵以火盛迫血离经妄行最为多见,次为气虚气逆,再次为痰瘀留积,辨治当分虚实。实证者,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虚证者,为气不摄血,或阴虚火动,灼热血络。

血证辨证,首先分清虚实、区别实热、阴虚、气虚、以及痰瘀留积,并定其脏腑病位予以治之。

血证治法,吴氏创血证八法,一为止血法,以收敛止血为主,急则治其标。二为消瘀法,凡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便成为瘀血。吴氏曰:“瘀去则虚者亦生,瘀留则实者亦死”。三为宁络法,亦称治病求因法,是进一步探究血证反复发作的病机转化,以完善治疗,就是选用相对应的药物安之、宁之。四为养血法,为血后调理法。五为先消后补法,适用正气未损,痰瘀蓄留或有亢逆者。六为先补而消法,适用于气血两虚而有瘀留者。吴氏曰:“凡气血两虚之血证,不先补正而后消瘀,瘀血安能尽去哉;只知消瘀,不知补正,气血能何充焉”。七为消补并行法,用于正虚蓄瘀痰凝或阴虚阳扰症,以消补互相为用。吴氏曰:“正虚而瘀滞内阻者,故消瘀补正互相为用,然消瘀必伤其正,补正必碍于瘀,若衃瘀不消,必致成痨之概;阳扰之证,必动络失血,若正虚不补,必入虚损之途”。八为气血双补法,其法是血证收功之法。吴氏曰:“非气血双补,无以救其不足之阴,而复衰证之阳,若不补其所伤气血,安能愈其虚赢之疾患。”故气血双补法是根治血证的重要一法。

一,气阴两虚咳血案

李左

初诊:八月十三日

春间发咳,淹缠至今,暑令又经呛血,晨起稍洒,旋即潮烘,脉左弦濡,右稍搏指。赋禀躁急,木火有余,痨病之萌,根植已久。姑拟两和气液。

女贞子二钱四分、生扁斛二钱四分、生牡蛎四钱八分,北沙参二钱四分、紫苑一钱二分、知母一钱八分、珍珠母三钱六分、生龟版(打)五钱、生白芍二钱四分、云神二钱四分、婴粟壳二钱四分、泽泻一钱八分、雪羹汤煎。

《慎术斋医案》

复诊:八月十七日

气阴两伤,咳嗽失血,或时寒洒潮热,形瘦神疲。但太阴受气阳明,谷气充盛,斯汁化日多,而肺气受益不少。仍拟气阴两治。

潞党参二钱四分、盐水炒绵芪一钱八分、旱莲草二钱四分、北条参三钱、百合二钱四分、炙冬花二钱四分、云茯神二钱四分、珍珠母三钱六分、大白芍二钱四分、冬青子三钱、海蜇皮(漂洗)五钱、婴粟壳二钱四分、荸荠(去皮)四枚。

《慎术斋医案》

三诊:八月二十二日

血后久咳,营气两伤,晨起稍洒微热,谷气不盛,色萎神疲,全是一派虚痨现象。经云:“劳者温之”。譬如春风和煦,万象更新矣。加味建中法。

潞党参一钱八分、炙甘草五分、细辛三分、炙上芪二钱四分、五味子(甘姜二分同杵)三分、炙冬花二钱四分、生白芍(桂枝二分同杵去桂)三钱、当归一钱八分、补骨脂一钱八分、饴糖一瓢、红枣二枚。

《慎术斋医案》

按:病久失血,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金匮》对此等阴虚阳无所附,阳虚阴不内守之证,主以建中汤。尤在泾阐发说:“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以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可谓要言不繁。吴氏亦擅用此方理虚,从此案可见,他多用于形瘦神疲、乍寒潮热、饮食减少,脉虚缓等证,究其病机,不外肺脾两虚、营卫交损,内损怯症。吴氏仿建中法而不囿于建中汤,适当加入补骨脂,是根据“五脏之虚,穷必及肾”,加当归缘由营血不足。这是根据病机用药,不拘于仲景原文,实貌离而神合。

此例案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毕竟只录三诊。然虚损至此,实难速效,寒谷回春,确非旦夕能愈。前人所谓久虚不复谓之损,是以虚久不复,势必迫入损门。

二、阴虚阳浮咳血案

叶左

初诊:八月二十三日

心脏衰弱,惊悸怔忡。曾经失血数次,交睫不多,头旋晕眩,脉转弦小之象。非惟阴虚,阳亦不足。拟以两和营气。

生地黄四钱、抱茯神(辰砂拌)二钱四分、炙黄芪一钱八分、归身二钱四分、远志肉一钱、潼蒺藜二钱四分、熟枣仁(杵)四钱、夜交藤三钱、龙齿(生打)二钱四分、潞党三钱、赤丹参二钱四分、新会皮七分、桂元肉四枚。

《慎术斋医案》

复诊:八月二十五日

血为阴类,循络而行。乃气火上冲,过颡在山,血逆清窍,脉弦而搏,胸热如焚,肝阳尚未驯伏也。踵以原步。

石决明(生打)八钱、龙齿二钱四分、熟枣仁(杵)二钱四分、女贞子三钱、天门冬各一钱八分、花龙骨(生打)一钱八分、牡丹皮一钱八分、泽泻一钱八分、生地四钱、旱莲草二钱四分、辰砂拌茯神二钱四分、霜桑叶三钱。

《慎术斋医案》

三诊:八月二十七日

肝未涵敛,冲阳不驯,胸次满闷欠畅,耳鸣不聪,交睫尚未甚安稳。滋降潜阳是义。

鲜生地三钱六分、抱木茯神二钱四分、龙齿(生打)二钱四分、淮山药二钱四分、北沙参二钱四分、霜桑叶三钱、灵磁石二钱四分、连心麦冬一钱八分、代赫石(生打)三钱六分。

《慎术斋医案》

四诊:八月二十九日

叠进滋阴降潜,诸症步减,脉象转柔。惟积累颇深,肝阳屡动,且经血后,阴虚阳浮。踵意参以摄纳。

生地黄(磁石二钱四分打入)四钱八分、珍珠母(生打)三钱六分、辰茯神二钱四分、淮山药二钱四分、左牡蛎(生打)八钱、熟枣仁(杵)二钱四分、丹皮一钱八分、生龙齿(打)二钱四分、川黄柏一钱八分、旋覆花(布包)二钱四分、泽泻一钱八分、代赭石(生打)三钱。

五诊:八月三十一日

心虚胆怯,魂梦纷扰。曾经失血数次,阴虚而阳不和,屡进滋降,尚觉平顺。再仿归脾汤意。

潞党参二钱四分、盐水炒上芪一钱八分、当归二钱四分、枹木茯神二钱四分、米炒于术一钱八分、生地黄四钱、熟枣仁三钱六分、远志肉一钱、生龙齿(打)二钱四分、瓦楞子(生打)四钱八分、生左牡蛎(打)四钱八分。

《慎术斋医案》

六诊:九月八日

浮阳不摄,龙雷上升,电光闪闪,而相火不安于窟,或时惊悸,或吋怔忡,耳听不聪,交睫亦不得安稳。谁生厉阶(祸端),肝肾之咎也。拟调乙癸而参潜摄。

大生地(磁石三钱打)五钱、炒枣仁(杵)二钱四分、泽泻一钱八分、淳于肉二钱四分、珍珠母(生打)四钱八分、石决明(生打)八钱、潞党参三钱、生龙齿(打)二钱四分、丹皮一钱八分、云神二钱四分、连心麦冬一钱八分、元武版(生打)三钱六分、北五味(杵)三分。

七诊:九月十八日

屡投潜摄,相火稍平,但未尽安于窟,不时犹煽动上升,头脑觉热,交睫不安,怔忡惊悸。仍当养阴和阳,母使扰动阳络,庶于血证,可望向安。

大生地四钱八分、芡实一钱八分、泽泻一钱八分、潞党参二钱四分、阿胶珠二钱四分、连心麦冬二钱四分、淮山药二钱四分、苍龙齿(生打)一钱八分、石决明(生打)八钱、萸肉二钱四分、代瑁片(打)二钱四分、女贞子二钱四分。

吃五剂除芡实、代瑁加淡海蜇皮一两,先煎取汁代水。

《慎术斋医案》

八诊:十月一日

金虚木不受制,肝风恣肆,肌肉瞤动,怔忡惊悸不安,头旋晕昡,脉象左寸上溢,而关皆弦。际此燥令当前,先以清燥潜阳,藉以清金制木。

北沙参二钱四、石决明(生打)四钱、三角胡麻二钱四分、霜桑叶三钱、蒸白微一钱二分、火麻仁三钱、川贝母一钱二分、水炙紫苑一钱二分、连心麦冬一钱八分、生扁斛二钱四分、代赭石(生打)三钱。

按:本例阴阳俱虚,营气两弱,而营阴之虚,尤甚于阳气之衰。初诊以归脾汤加生地、龙齿滋阴潜纳,取其“气能生津”,“阳生阴长”之义。但服后引动肝阳上越,直冲脑门(过颡在山),胸热如焚。是案一诊,法虽中鹄,用归脾汤的时机似未恰合,其因是吴氏无论辨治虚实之证,都很注重脾胃的调护。

二诊至四诊吴氏迅速转变思路,方用生地、女贞子、天麦门冬、北沙参、旱莲草滋养肺肾,俾金水相生之意,复加磁石、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镇潜浮阳,引火归元,又佐黄柏坚阴、丹皮清肝火以治其标,与病机相宜,故病情得减。

五诊因血去阴伤,脾气亦虚,阴生而阳未长,故表现心虚胆怯,魂梦纷扰,阴虚阳不和之象,故吴氏在滋潜的基础上又参入归脾汤,其意是阳生促阴长。不料,投以甘温参茋后,遂致相火不安于窟,龙雷之火上越,“电光闪闪”,波折再起。

六诊吴氏及时领悟,断为相火浮动,“谁生厉阶,肝肾之咎也”,改用乙癸双调而参潜摄之剂而安。

七诊相火渐伏,而怔仲惊悸,脾虚不足之象仍是吴氏之心结,仍小制其剂,仅加一味潞党参,服后还是有阳浮之象。由此看来,在阴虚火旺兼气不足时,补气药的运用,时机很重要。

八诊际此秋燥之令,专事清燥潜阳,此时此法,殊合机宜。

本案虽然只记录了八诊,但是,只有在实录式医案中,我们才能如实地看到诊疗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和医者的自纠应变能力,而我们通过揣摩吴氏的自纠转方之法,可以提高临床应变能力,这在报喜不报忧的医案中很难看到的。所以秦伯未说:“凡医案观其变化处,最耐寻味。”

读名医医案,成功的案例固可取,而失治误治的案例更应该细读。能使读者深入研究失治之因,从而明白医者自纠自救之理,对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培养缜密细致的诊疗作风,均有帮助。

三、吐血案

方师母

初诊:七月二日

中脘嘈杂胀痛,咯唾紫瘀,胃气不和,阳络破裂。和胃止血以治。

木莲果一钱八分、瓜蒌实四钱、无花果一钱八分、藕节四钱、白芍二钱四分、绿萼梅八分、甘草五分、佛手一钱、血见愁二钱四分、仙鹤草三钱、藿香一钱二分、山楂饼四钱。

《慎术斋医案》

复诊:七月七日

吐血已止,嘈杂胀痛亦平,胃气已和,阳络亦靖。干呕溢液,再予和胃理气。

无花果一钱八分、石斛二钱四分、绿萼梅一钱、佛手八分、藿香梗一钱八分、瓜蒌四钱、白芍二钱四分、茯苓三钱、玫瑰花二朵、半夏一钱八分、枳壳一钱二分、甘草六分、薤白八分。

三诊:七月九日

诸款渐和,肝火上僣目花,肺热薰灼,喉痛吞咽不利。再予清泄和胃。

冬桑叶二钱四分、甘菊花二钱四分、黄射干一钱二分、苏马勃一钱二分、生扁斛二钱四分、瓜蒌实三钱六分、生白芍二钱四分、茯苓二钱四分、无花果一钱八分、竹茹(枳壳一钱二分同炒)一钱八分、杏仁三钱、浙贝二钱四分、冬瓜皮一钱八分、冬瓜仁三钱六分。

四诊:七月十三日

喉痛已除,脚肿亦退,头晕目花,中脘胀满亦舒,舌苔黄色未消。清泄和胃,再予踵步。

无花果一钱八分、生扁斛三钱、生白芍二钱四分、茯苓二钱四分、菊花二钱四分、木莲果一钱八分、广郁金一钱八分、杏仁三钱六分、瓜蒌实三钱六分、绿萼梅八分、牛蒡子三钱、冬瓜仁四钱。

五诊:七月十六日

胃脘疼痛,胸闷噫气。仍宜和胃理气。

瓜蒌实四钱、薤白八分、九菖蒲八分、无花果一钱八分、广郁金一钱八分、绿萼梅八分、川扑花八分、佛手八分、广皮一钱二分、茯苓二钱四分、木莲果一钱八分、冬瓜仁四钱。

六诊:七月二十日

脘痛较平,咳嗽频仍,形寒洒洒,月汛届期。和胃清肺,调奇再治。

无花果一钱八分、广皮一钱二分、木莲果一钱八分、瓜蒌实四钱、薤白八分、杏仁三钱六分、牛蒡子三钱六分、前胡一钱八分、川楝子二钱四分、绿萼梅八分、藿香梗一钱二分、冬瓜仁四钱。

七诊:七日二十三日

咳嗽频仍,痰多稠沬,脘痛发于夜央。仍宜肃肺和胃。

杏仁泥三钱六分、牛蒡子三钱六分、白前一钱八分、浙贝二钱四分、瓜蒌实三钱、炒薤白八分、樟如梨一钱二分、冬瓜仁四钱、绿萼梅一钱二分、淮山药二钱四分、巨橘红一钱八分、佛手八分、生乳没(包入)各八分。

八诊:七月二十四日

寒热交错,身酸且痛脉弦。改与宣达。

秦艽一钱八分、南沙参二钱四分、青蒿三钱、槟榔一钱八分、川朴一钱二分、青皮一钱八分、白芍(桂枝五分同炒)二钱四分、杏仁泥三钱六分、草果一钱二分、瓜蒌实三钱六分、米仁四钱、牛蒡子三钱六分。

九诊:七月二十六日

主以宣达,苔黄已退,寒热较罢,胃痛亦平。咳嗽未靖,再予宣展肃肺。

光杏仁三钱六分、冬瓜仁四钱、牛蒡子三钱、浙贝二钱四分、炒苏子一钱二分、花槟榔一钱八分、厚朴一钱、秦艽一钱八分、青蒿二钱四分、瓜蒌实三钱、毛柴胡五分、生白芍(桂枝五分同炒)二钱四分。

《慎术斋医案》

按:一诊咯唾紫瘀,其从胃出可知。脘胀且痛,干呕嘈杂,是为胃失和降,气滞血瘀所致。立法以养胃(木莲果、无花果、甘草)调气(佛手、绿萼梅、藿香)止血(血见愁、仙鹤草、藕节)为主,急则治其标。配瓜蒌、山楂导滞下行,行气散瘀。

二诊时吐血已止,嘈杂胀痛亦平,惟干呕溢液,仍胃气未和。故立法仍以养胃调气为主,本方用玫瑰花者,是取其既有疏理之功,又有行瘀之效,使血止瘀散,免致瘀留为患。

三诊头晕眼花,喉痛吞咽不利。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肝经脉络循行的场所,血后肝家气火上升,肺受熏灼使然,因此血家最易罹患咽喉之证,而双脚水肿,仍是气郁水滞之故,故立法侧重清泄肝木,养肺和胃。

四诊肝火渐平,诸症大有好转,惟舌苔黄未消,肝家气火尚未全靖,仍当清泄和胃。

五诊胃脘疼痛时发,胸闷噫气,仍肝胃不和。

六诊至八诊形寒洒洒,此系藩篱不密,又感新邪伤其营卫,伤其营则寒,伤其卫则热。因失血皆阴血已伤,不可发汗,故用牛蒡子、秦艽、青蒿、川楝子、绿萼梅、藿香等宣散之。咳嗽痰多,方用瓜蒌实、白前、冬瓜仁、橘红、杏仁肃肺化痰止咳。脘痛发于夜间,用乳香、没药、樟树梨等,皆为行气消瘀止痛而设。

九诊寒热已退,胃痛已平,舌苔黄色已退,诸症相继平息。稍有咳嗽,专事于宣展肺气,止咳化痰。而案中桂枝配白芍同炒亦很有深意,一是调和营卫,一是为宣展损正的“有制之师”,意在散中有收,免致宣展伤中,阴络复伤,反成此伏彼起之势。全方配伍独特之处在于法随机变,方随法变,用药可谓丝丝入扣,耐人寻味。

吴氏在治脾胃病(偏实型),喜欢用无花果、木莲果这一组药对,可以说每方必用。无花果味甘性平无毒,具有健脾开胃,补心利血,祛湿止泻等作用,木莲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果实,它有滋阴润燥,润肠通便的作用,是一组药食同源的佳品。

特此感谢!

《慎术斋医案》资料由吴荫堂曾孙吴益宏提供,特此感谢。

转发自:汪建敏敏芝棠文化汇

出品/医院官微

图文编辑/医院自媒体宣传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7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