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方:黄芪g,生地黄g,桂枝12g,炙甘草12g,甘松15g。
主治:期前收缩(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
方解:方取炙甘草汤意。黄芪与生地黄同用,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如雨时上升之阳气,生地黄甘寒滋阴,如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二药并用,阳升阴应,云行雨施,气充阴足,脉道通利,期前收缩安存矣;桂枝、甘草名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通阳复脉;本病患者多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佐甘松芳香以开郁结。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生地黄、甘松皆有调整心律的作用。
加减:诸药配伍,酌情化裁,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加紫石英30g、茯苓18g;心动过缓加熟附子15g、红参9g。大剂量应用黄芪,有时可出现脉搏散乱,歇止无定,病情似有加剧之势,此乃气充阴足而脉道盈满通利之兆,无需过虑。《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古道瘦马(王幸福)体悟:张志远先生这首方子治疗中医的“心悸”、“怔忡”症疗效很好。此方来源于张仲景的炙甘草汤方,张老经过化裁,提出其中的生地,加入黄芪,药简方效,运用临床不亚于炙甘草汤方,且好掌握,无副作用。
我在临床上治疗心悸一证过去习用炙甘草汤方,由于其中药味较多,且生地一味就达克,用起来很不方便。自从学习了张志远先生的这首益气复脉汤,运用于临床屡收佳效。
曾治一妇女,年近50岁,胸闷气短,轰热汗出,心烦多梦,特别是心悸一证突出,舌淡苔薄白,脉浮濡结代,三五一停。饮食二便尚可。前医以冠心病治之,用大量活血行气通瘀之药,不效,且心悸一证越发突显,整天慌慌不可终日,以为患了什么大病,多处求医吃药。经人介绍求治于我,乃告之易治,此乃更年期综合证兼心悸。炙甘草汤合二仙汤证。处方:生黄芪g,生地g,桂枝15g,甘草15g,甘松15g,龟板15g,仙灵脾30g,仙矛15g,巴戟天15g,黄柏12g,知母12g,当归30g。七剂水煎服。复诊,心悸消除,结代脉消失。轰热汗出减少,效不更方,上方加生龙牡、女贞子、旱莲草七剂诸证消失。《古道瘦马(王幸福)医案》
本文摘自《杏林求真——跟诊王幸福老师嫡传手记实录》作者:李中文整理王幸福审阅,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时间:-03-01。
宁心饮 太子参15~30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6克,淮小麦30克,甘草6克,大枣7枚,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牡各30克,磁石3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心悸难宁,胸闷烦热,口干津少,少寐多梦,或伴汗出。苔少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多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上海医院主任医师朱锡祺验方。
渗湿逐饮汤 半夏10克,风化硝10克(冲),茯苓31克,花槟榔10克,猪苓31克,郁李仁16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渗湿逐饮。 胃脘跃动(痰饮心悸)。症见心悸心慌,伴有失眠,头晕等。 医院老中医奏厚生验方。
心律失常方 生地12克,丹皮12克,知母9克,黄柏6克,黄连6克,龙眼肉12克,玉竹12克,莲子肉12克,枣仁9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1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清热安神。 河北中医学院薛芳副教授验方。
风心方 橘络、丝瓜络各6克,青葱根、茜草根、旋覆花、赤芍、归尾、桃仁、红花、青蒿各6克,鳖甲25克,大黄虫丸1丸(分吞)。 水煎服,每日1剂。 补气养阴、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风心病心衰晚期症见大肉已脱,上气喘满,心悸怔忡,腹胀攻撑,纳差便溏,肚大青筋,下肢水肿等,舌边有淤斑或青筋暴,脉来两天关浮弦或虚数无根。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验方。
温阳补气活血汤 黄芩30克,桂枝12克,瓜蒌12克,丹参30克,制附子1.2克,薤白12克,枳壳12克,红花12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河南医院朱道范验方。
人参芍药散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黄花、当归、芍药、甘草各适量。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益气补血,活血化淤,养心调脉。 心律失常。 浙江名老中医柯德明验方。
加味生脉饮 党参、麦门冬、五味子、龙骨、牡蛎、钩藤、当归、白芍、枸杞、甘草各适量。 水煎服,每日1剂。 益气生血,镇痉安神,益补肝肾,收敛心气。 气血两亏之心悸。 黑龙江省名老中医郑侨验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