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怪病多痰什么是痰分几类

五痰是古代医者们从痰的定性角度对痰证进行的分类,具体分类上略有出入。现代中医学者对痰证的研究综合了古人的看法,从定性角度具体分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火痰,郁痰,食痰。且对痰证的研究不仅从定性角度分析,还要综合定位,因为五脏皆可生痰。

1、寒痰

(1)发病条件:外感寒邪,素有痰疾,或阳虚寒湿相搏为痰,或脾肾阳虚,水泛为痰。

痰证具备寒邪性质:寒属阴邪,其性清冷,凝滞主痛,收引挛缩。

(2)症候特点:喘咳痰白清稀,形寒肢冷,苔白润,脉滞弦,或足膝酸软,骨节冷痛,腰背强痛,或面黑清冷,肢软便溏,呕逆吐酸,四末寒冷,其痰有黑点,量多而稀。

(3)治法:温肺化痰,或温经通脉以散寒痰,或健脾温肾化痰。

2、热痰

(1)发病条件:素有痰疾,因“饮食辛辣烧炙煎煿,熏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诱发,或七情郁热,热灼津液而成痰。

痰证具备热邪性质:热性燔灼,耗散津液,痰热相搏,易扰心神。

(2)症侯特点: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痰热扰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昏痉抽,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

(3)治法:清热化痰。

3、湿痰

(1)发病条件:外感湿邪,内与体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成痰;或饮食不节,脾胃乃伤,湿聚成痰;或中气不足,水湿运化无力而聚成湿痰之证。

痰证具备湿邪性质: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留着粘滞,伤阳遏气,易因伤脾气。

(2)症侯特点:胸腹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咳喘痰白量多而粘,或黄易出,纳呆便溏,身重而软,倦怠喜卧,头重如裹,脘腹疼痛,妇女可见带下、不孕。

(3)治法:燥湿化痰。

4、风痰

(1)发病条件:外感风邪,触动痰疾,或因风热拂郁而发或内伤郁热生风酿痰。

痰证具备风邪性质:风为阳邪,轻扬浮越,善行数变,变幻百端。

(2)症侯特点:恶风咳喘咳痰,或肢体游走作痛,皮下肿起,麻木不仁,肢颤身痒,瘫痪失语,或神识昏乱,失语,或为眩晕头痛,或为癫、狂、痉、痫。临床多见肥胖,咳痰多,喉中痰鸣,舌苔滞腻,脉弦滑。

(3)治法:疏风化痰,或熄风化痰,或搜风涤痰。

5、燥痰

(1)发病条件:外感燥邪,干于肺家,燥痰作成,或肺肾阴亏,灼津化燥生痰。

痰证具备燥邪性质:燥性干燥,伤阴伤津,易伤肺胃。

(2)症候特点:秋燥肺咳,咳多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粘状痰,涩而难出,或咽干鼻燥,心烦口渴,皮毛干燥,咳嗽喘促少痰或无痰,脉细涩而数,苔黄,或黄腻少津不润。

(3)治法:润燥化痰,或滋阴润燥化痰。

6、火痰

(1)发病条件:可由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致,也可因风寒湿燥,入里化热化火而成,或由脏腑机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变生。

痰证具备火邪的性质:火性炎上;迫血妄行,炼津暴烈,痰火相结,积久交固,易扰心神。

(2)症候特点:咳嗽咯痰少而坚成块,或呈灰黑色,或痰带血丝,口唇干红,面赤心烦,嘈杂易饥,夜寐不安,甚为狂躁,神昏谵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降,苔黄腻燥,脉洪滑有力,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7、郁痰

(1)发病条件:素蕴痰疾,因事逆意,或七情拂郁,气滞痰留,痰阻气行,痰郁互结。

痰证具备肝郁的性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常因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气滞痰凝常伴血瘀。

(2)症侯特点:胸胁不适,脘腹痞满,闷胀,痛无定位,或喉中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形如破絮,状如梅核,或为肿物作瘤,每因情志波动而加剧,妇女可见乳核胀痛,脉弦滑。

(3)治法:解郁化痰,或兼以舒肝理气。

8、食痰

(1)发病条件:饮食不洁或偏食,过食肥甘厚味,宿食积滞,痰食互结。

痰证具有食积性质:宿食停积,肠胃乃伤。

(2)症候特点:咳嗽多痰,恶心呕吐,吐出痰食夹杂,嗳腐吞酸,胸闷不舒,脘腹胀痛,食则痛甚,泻则痛减,舌苔厚腻,脉沉滑。

(3)治法:消食导滞化痰。

痰与湿、水、饮均为津液、气血生化或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虽然常相兼为患,但病的状态和治疗方法不同,所以要进行鉴别。

湿:质稀、量少,可随处流注,临床表现以分泌物清稀、肢体关节重着或重痛、苔腻,无聚结为特点。

水:质稀、量多,常踞留于皮肤、胸腹等空隙处,以浮肿、积水为特点。

饮:质偏黏,量稍多,可停着于胸腹和四肢,临床常表现为胸、脘胀满或痛,咳唾、转侧增剧,四肢着痛等。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中医学里的“痰”,既包含西医学中可见的“有形之痰”,也可以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致病因素和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属继发性病因。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云“怪病多痰”。

预防痰多,谨记“四不吃”

常生活中,从饮食习惯上,应该坚持“四不吃”:

饮食不过饱、不暴饮暴食、甜腻不多吃、伤肾食物不多吃。

祛痰法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外乎两类,即化于内与逐于外,而相应的化痰与逐痰其实具有治则的意味,具体治法如《医林绳墨》所言:“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

对于痰的治疗,历代医家经验丰富。清代林佩琴所著《类证治裁》中对痰病证治有系统阐述。根据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火痰、食痰、老痰、顽痰等不同性质治疗;根据痰在脾、痰在肺、痰在心、痰在肾、痰留胁下、痰滞经络、痰入四肢等不同位置治疗;根据痰滞气逆、痰迷心窍等不同演变治疗。而杨春波推崇丹溪翁,认为从脾胃生理,痰的来源角度看,应该从脾胃治痰。《丹溪心法》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故而处方用药,多以燥湿健脾为主,推崇二陈汤,用作基本方,临床加减变化。

#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14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