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之症
胎前怔忡
怔忡不宁
痰火怔忡
怔忡病
怔忡治疗

浅论心率失常的病因病机常航居士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1207/10040489.html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之中以热毒之邪以及风寒湿热之邪最易犯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病邪可以顺传由卫入气,由气入营血,热传心脉,心脉受邪而致病;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合而为痹,痹阻经脉、肌肉、关节的病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内犯于心。

2.情志所伤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惊悸不已;除过喜可以直接损伤心之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不仅暗耗阴血,又使生化之源不足,心失所养,发生心悸;长期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失养,引发心悸。

3.饮食失调 

摄入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或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或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及药物服用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

4.药物影响 

服药过量,如使用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过量,或服有毒药物,或用药失当,或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均可损及心脏而致心悸。

5.素体本虚 

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诸因导致脏腑亏虚,心失所养;或心阳受损,失其温煦;或虚及脾肾之阳,水湿不得运化,酿痰成饮,上逆于心;或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等皆可致心悸。

部分患者可随着基础病加重,病程久延,由一脏累及多脏,一损再损,瘀血、痰浊、水气等内生之邪则日复加重,正气愈虚,病势日深,甚则导致心气衰弱,心阳暴脱,阴阳离决而猝死。

(二)病机

1.病理变化 

心律失常病理变化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疾病过程中又有虚实相互转化。本虚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使心失滋养;标实指血瘀、气滞、痰浊、寒湿等痹阻心脉。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或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血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心悸。2.病理因素 

本病的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瘀血。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内扰,心神不宁,因乱而悸;水饮上犯,心阳受困,因而作悸;风湿舍心,心络闭塞,心体失健,因痹而悸;瘀血内阻,血循不畅,心阳不振,因遏而悸。痰饮和瘀血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痰瘀阻滞是本病的中心病理环节,也是致病因素,形成恶性循环。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言:“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均说明痰饮、瘀血在顽固性心律失常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痰瘀内阻之心律失常表现为脉搏节律不匀,除常见结、代、促脉外,往往兼见沉、弦、滑、细、涩诸脉,同时伴有心慌、胸闷、胸痛、呕恶、纳呆、神疲肢困,舌淡胖嫩、边有齿痕或紫暗瘀斑,苔薄白或黄厚腻等症状和体征。具有以上脉症者,即可认为主要病机是痰饮瘀阻。

3.病理转归 

心律失常的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症,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猝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chonga.com/dhzz/12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