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多为火、热、痰、瘀等邪气侵犯而致。
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小肠病有小肠实热、小肠虚寒等,小肠实热是因心火下移致肠内积热所致,小肠虚寒多由脾阳受损而累。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是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为其共有症状。
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此属心气虚证;若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此属心阳虚证。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分析临床诊断本证,若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气虚证的共见症者,此为心气虚证;若见心之常见症状,又兼见阳虚证之共见症者,此为心阳虚证。
心气虚与心阳虚时,心脏鼓动乏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强为鼓动.故见心悸;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见气短,动则耗气,故活动劳累时加重;气虚表卫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故见面白无华,舌淡;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管或脉气不相连续,故见脉细弱或结代。气虚及阳,损伤心阳,故为心阳虚,心阳虚则心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则心胸憋闷,舌质紫黯;心阳虚不能温煦周身,故见形寒肢冷。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见呼吸微弱不得续;阳气外失,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心神失常或涣散,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心血虚、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出现的证候。心阴虚证是由心阴亏损,虛热内扰所致的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有症状。若见面白无华,眩晕,屑舌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证;若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虚证。
分析临床诊断,若见心的常见症状同时兼见血虛证的见证者,为心血虚证;若见心的常见症状同时兼见阴虚证的见证者,为心阴虚证。此两证常由于久病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不足,或情志不遂进而耗伤心血或心阴所致。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血虚时,不能上荣充盈于脉,故出现眩晕,面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心阴虚时,心阳偏亢,虚火内扰,故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火炽盛证
心火炽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证候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等。
分析本证常因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所致。心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为心胸烦热、失眠,重者见狂躁、谵语。心火炽盛,灼伤津液,则见口渴,尿黄,便秘。心火上炎,故见舌体糜烂疼痛,或见口舌生疮,舌尖红赤。心火炽盛,灼伤络脉,迫血妄行,故见吐衄.苔黄、脉数有力等实热之象。
心火炽盛证与心阴不足证都能反映心病的常见症状和热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应注意鉴别。
心血瘀阻证
心血瘀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分析本证多为继发于心气虚证或心阳虚证而来。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使瘀血内阻或痰浊停聚,致心脉痹阻,或因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及过食肥甘、饮酒而诱发或加重。心阳不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脉痹阻,故可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有刺痛。手少阴心经循肩背而行,故能引肩背内臂疼痛。心血瘀阻,故见面唇青紫,舌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心阳暴绝,血脉凝滯不通,故心暴痛,见口唇青紫,甚至神昏,脉微欲绝。
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色紫黯.紫斑,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浊停聚心脉的疼痛以闷痛为特点,患者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象沉滑等痰浊内阻的症状;阴寒凝滞心脉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多见弦象,气滞多影响血行.影响较轻则舌淡红,稍重则黯红。
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是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蔽心神所致的证候。
证候面色晦滞.院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甚则昏迷不省人事,苔白腻,脉滑;或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分析本证多因外感热病或其他疾病恶化所致,或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阻闭于心神所致。痰蒙心神.可见神志异常或表现为精神抑郁神志痴呆、喃喃自语的癫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手足抽搐之痛证;或表现为面色晦滞胸闷痰多、舌苔腻、脉滑等之痰浊蒙蔽心神证。在辨证上要注意区分痰浊阻窍和痰热阻窍之不同。
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作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人事不省。舌苔白腻,脉滑是痰浊内盛确据。
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证,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发热,面赤气粗、口苦、痰黄、喉间痰鸣,狂躁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失眠心烦,或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
分析痰火扰心证,多由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内扰心神所致。外感热病是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见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为其辨证要点。
外感热病,因其邪热亢盛,炼液为痰,痰热相结,内扰心神,致神志不宁,而见躁狂谵语;邪热炽盛,火性,上炎,故见面赤气粗,口苦;蒸腾于外,故发热;痰热阻滞气机气激痰涌,则见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乃痰火内盛之征。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则见失眠、心烦;若出现神志错乱,哭笑无常,此为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所致。
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质红苔黄,脉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今心移热于小肠,影响其泌清别浊功能。症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盛灼伤血络,则见尿血;心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见心胸烦热,甚者见心烦失眠;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热盛伤津,见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数,皆为内热炽盛之征。
小肠虚寒证
小肠虚寒证,是指脾阳受损累及小肠,致小肠阳虚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面色淡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痛绵绵或时有隐痛,喜暖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损伤脾阳累及小肠,致使小肠阳气亏虚所致。阳虚则神失所养,故神疲;机体机能衰退,则少气乏力;形体失于温煦,故畏寒肢冷;小肠阳虚肠道失于温煦,则腹痛绵绵或隐痛时作;证属虚寒,故见喜暖喜按;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故见小便清长或频而不爽;水湿不化而下趋,故有肠鸣泄泻;阳虛寒盛,津液未伤,故口不渴;舌淡,脉沉细,均为虚寒之征。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8版)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系统解剖学(8版)局部解剖学(8版)神经病学(9版)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皮肤性病学生理学(9版)妇产科学(9版)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中医学--人卫八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