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免费查阅:董氏奇穴处方穴位查询疾病查询董氏针灸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医视频伤寒论系统解剖学
『杨维杰思路』对董氏奇穴原理的创建与应用发展
DONGSHI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关键词:『脏腑别通针法』、『体应针法』、『太极全息定位』、『对应平衡针法』、『平补平泻三法』、『奇穴之五行时空观』、『奇穴之阴阳观』、『奇穴之三才观』、『奇穴之易理卦象思维』、『奇穴之经络辨证思维』『奇穴之系统刺血思维』
年出版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该书基本介绍了董师公临床常用的穴位,可惜穴位及治疗之说明均极为简略,图示亦模糊不清,一般人很难找到正确穴位,而且没有丝毫之原理解说。
杨维杰老师(以下简称杨师)自年起,从内经、难经、易经、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中医古籍中探索研究,先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创研『脏腑别通针法』、『体应针法』、『太极全息定位』、『对应平衡针法』、『平补平泻三法』、『奇穴之五行时空观』、『奇穴之阴阳观』、『奇穴之三才观』、『奇穴之易理卦象思维』’『奇穴之经络辨证思维』(以上十大项亦称董氏奇穴十翼,诠解及发挥奇穴,极为实用)『奇穴之系统刺血思维』等针法及理论,使董氏奇穴有其理论基础,应用于铨释及发挥董氏奇穴,扩大了董氏奇穴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其疗效,而使董氏奇穴风行世界。这里特将杨师四十年来,致力研究著述并发展教学董氏奇穴之经过大要,介绍如下。
一、创建『脏腑别通针法』(开始发挥用于针灸,正式发表)这是根据明?李梴《医学入门》,清唐宗海《医经精义》之脏腑通治,所述之:「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而创研发挥的。原文没有方药更无针灸。
最早杨师于根据自己思路开始发挥五脏别通用于针灸,首先即用内关治膝痛(因为胃经通过膝部膝眼之犊鼻穴)特效,治胃病亦甚效,又以足三里治心脏病甚效,进一部做了胃与包络通的连系研究,补足了胃与包络通而改成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也能够被运用解说十四经穴,极为实用。
对于脏腑别通,杨师更进一步于九零年代后期从内经易经找到了源流。
二、创建『体应针法』internationalworkerday体应针法是解说董氏奇穴部位分布,体表五体皮脉肉筋骨应用之最佳工具及原理法则,也是杨师为解说董氏奇穴应用,建构的核心思维体系之一。早年最先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其刺法渊源。受内经启发,综合自己经验,根据自己思路将理论与临床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称为「五体体应针法」,简称为「体应针法」。运用于发挥董氏奇穴的应用极为实用。虽说受内经启发,但有自己的特色,与内经之刺法有显著不同,而更为实用。
内经之重点在层次及深浅,按人体组织浅深的不同,从表到里分别为皮、脉、肉、筋、骨五个层次,而且是局部刺,也就是:《灵枢?官针》说的:“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刺浅而快速进针,约针半分,不能深刺,刺至皮分治皮……
杨师研创之「体应针法」重点则在部位之应用,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并且是利用董氏奇穴远处刺,例如灵骨穴贴骨治疗腰椎及肘骨痛、脚跟骨刺等。又可以五体治五脏。也以此法则用十四经穴远处刺,效果极佳。
三、创建『太极全息定位』(年研创讲于全美针灸学会,年正式发表)『太极全息定位』或称『太极针法』。从「一物一太极,一处一太极」之全息观之思维出发,杨师以一、大太极(肘膝太极)。二、中太极(腕踝太极)。三、小太极(头面、四肢、手部及掌部之局部太极)四、微太极。能够全面铨释奇穴的位置布局分布,并分析其作用,更进而研创许多同董氏奇穴系统一致的奇穴,杨师之太极观与一般之太极全息观不同,外间之全息观系一个小人趴在某一部位。杨师之太极全息观则系以活动中枢、元气中枢为主的一种太极观。以此方法很容易合理解释:总枢穴及水愈穴为何董师公之解剖皆写入丹田神经,也从而可知膝上的失音穴及十四经手腕后的灵道穴、通里穴治疗音瘖的穴位分布及原因。太极全息定位不但分析奇穴之分布极为实用,分析十四经经穴也颇为实用。以此原则发现的奇穴,也就可列入董氏奇穴衍生系统,如杨师发现的奇穴小节穴,治疗脚踝痛,疗效之高之速,是没有其他穴道可与之比拟的,其他次白、内白、手门金穴亦皆如此。
四、创建『对应平衡针法』(年正式发表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这是治疗及取穴的一种方法,最早在杨师年版《董氏奇穴针灸学》中就有八大对应,后来增补「前后对应」为九大对应。(1).九大对应:对应取穴法之对应,杨师将其分为九大对应法,即等高对应、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上下对应、前后对应等九种,其中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等,这是大太极的衍伸,之后又有几种对应,如:(2)部位对应:另外杨师从手足穴位排列的的部位对应中找到对应互补穴位,以此思路来探索董氏奇穴,可以发现董氏奇穴手足部位的穴位分布的五行排列有对应关系,就如同开合枢一样在相关的部位及经络,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善于在其间应用即足以调治全身。根据此一思路,也发现补足了几个穴位。(3):区域对应:将太极之重合部分联系,即可为大部位区域对应。与区间(或称区位)取穴及倒马取穴有关。
五、创建『平补平泻三法』(年首创,年正式发表于(针灸经纬))杨师在年九月出版的「针灸经纬」的序中,提出了「平补平泻的三种手法」这是杨师至今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内容有董公常用之「动气」、「倒马」及杨师创研之「牵引针法」。
1.动气针法:董师公扎针后常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杨师将此种手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需知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由于动气活动患处时精神集中患处,所谓「动引其气」,穴位之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针。
2.倒马针法:「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字样,回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在杨师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师公尚健在,经董师公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3.「牵引针法」系杨师多年的临床经验中,研究创出的一种针法。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曲后刺一针,再在左侧灵骨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肾关取穴,再针右侧同经俞穴一针,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盖痛,可取右侧内关,再取左侧太冲,可立止膝痛。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实寓有「交济」之意,由于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瑞,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如今牵引针法已成世界流行针法。将此三种针法定名为平补平泻,之后在这方面又发展出三才手法,穴分天地人泻实补虚,见后述之三才部分。
六、创建『奇穴之五行时空观』(年发表于)年再发挥于
五行思想是中医的中心思想与方法,董氏奇穴自不例外,五行思想观念应用在针灸方面,最实际最直接最灵活的就是五输穴。很多董氏奇穴的作用可用五输穴铨解,也可用五输穴发挥。董氏奇穴分布在四肢的穴位与五输穴密切相关,五输穴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五输穴的时间观与空间观。
6-1、五输穴的空间观与奇穴穴位流注由浅至深的层次及分布的位置决定了空间性,杨师从《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及《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说的:「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以及《难经六十八难》说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根据上述几条对其空间应用归类分析如下:
井穴对应于一、头顶。二、阴窍。三、心下。据此井穴空间观来看董氏奇穴,如火膝穴在小指井穴旁,治疗痰迷心窍之精神病甚效。奇穴大间、小间、外间、浮间接近井穴,治疗疝气及尿道疾病有效,都与此有关。
荥穴对应于一、五官面目鼻喉(详见谈太极全息与对应一章)。二、外经。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而善治外感病、五官病。例如董氏奇穴之三叉三为感冒及五官病要穴效穴;手解治晕针(病变于色者取之荥,晕针时脸色惨白)及身痒;眼黄穴治眼黄;木穴治眼鼻病及手皮肤病(外经病)都与此有关。
俞穴对应于一、五官。二、身体关节。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据此俞穴空间观思路,而将董氏奇穴之大白用治头痛、面痛、肩痛、坐骨神经痛;中白治偏头痛、肩痛、腰痛;火主治鼻病、喉痛、膝痛;门金治头痛、鼻塞等,都是此一理论的发挥。
经穴对应于一、发音有关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齿。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据此经穴空间观,董氏奇穴手五金、手千金、足五金、足千金之位置,皆在经穴之上,合穴之下,是以皆能治喉咙病。
合穴空间对应于一、脏腑。也就是说能治疗脏腑的病变;除此之外善治肠胃有关消化之病;二、瘀血之病。总结临床经验;经合穴所在,肌肉较丰,皆能治疗脏腑病。
6-2、五输穴的时间观与奇穴五输穴的时间应用很多,这里仍就前述《灵枢经》及《难经》所言介绍。
井穴治病最急,善于治疗中风及晕厥等疾病;荥穴治病次急,虽急,但较中风等神治病为次急之证,董氏奇穴三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荥穴附近,皆系新得之病,但较中风为缓。一般不留久,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与荥穴之间,治中风后遗症一般也不留久,这就是时间观思路的应用发挥。
俞穴主治『阵发性』及『急缓之间』病,亦善治时间时甚病,此类病最为常见,因此俞穴在临床应用最多,并不限于疼痛。根据此思路,董氏奇穴大白、腕顺一、中白、火主、门金等穴位置皆与俞穴有关,穴性类同。
经穴所治之时间性与络穴有相近之处。经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董氏奇穴在经穴与合穴范围内之穴位甚多,如手上之三门穴、三其穴、四火穴、三士穴、二金穴;小腿之四花穴群,三重穴,下三皇等。
合穴之主治以脏腑病为主,多为慢性病,对于慢性病一般以久留针为主,经脉有瘀血者亦多在合穴刺血。
6-3、五输穴的象数观与奇穴五输穴五行的象数观,包括同气相求、交济…等用法,属木之穴治疗肝胆病及筋病;属火之穴治疗心小肠病及血脉病,可以说就是象数观的应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风般一阵突来的病;都可列入风病的范围,就都可用五行属木的穴位来治。
临床例子真是多不胜举。五输穴可以说就是经络的全息点,五行反应五脏,因此才能以之治疗五脏病变。与五输相符或相邻的董氏奇穴,也有着相同的作用。
6-4、五行在奇穴之其他应用除前述外,另一种为五行之发挥扩展,如木火穴在木火之间、灵骨(近阳谿属火)大白(近三间属木)在木穴与火穴之间就有相同治疗作用,都善治半身不随。
七、创建『奇穴之阴阳观』(年正式全面公开于自己网站)阴阳是中医的基础思维,无所不在的渗入中医所有领域,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不能避免谈阴阳,杨师创建阴阳思维诠释董氏奇穴之应用,有下列要点:
7-1、穴位突凹与阴阳:肌肉鼓出来的部位为阳,能调阳、调气,并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其气向上、向外,这就很好解说董氏奇穴驷马、手三里、肩中等穴,之所以能治气病、阳病、皮肤病,并能治白带、多尿、易倦等;鼻翼穴之所以善治疲劳,乃因其为阳中之阳。肌肉凹陷的地方为阴,多以调血为主,其气向下、向内,如内关、曲陵、火主等穴,故善治血分、阴分病。
7-2、体位左右与阴阳:这个也牵涉到左右升降及针序与疗效。
7-3、穴位表里与阴阳:表里经取穴法在董氏奇穴应用亦多,仅举一一部位几个穴为例:如食指上之小间穴能治属肺的支气管炎、吐黄痰、支气管扩张。指驷马穴能治皮肤病,这都是大肠与肺表里的应用。又如小指小肠经上的火膝穴能治痰迷心窍之精神病,是心与小肠表里的应用。
7-4、穴位功能与阴阳:董氏奇穴手掌部位每一手指阴阳两面都有穴位,这是与十四经之最大不同,杨师据阴阳分析主要是与功能有关。所以位于食指上在阳面的董氏指五金、指驷马能治疗在上的病(皮肤病)及阳腑大肠的病,在阴面的五间(大小外浮中间)穴治疗脏腑别通在下的肝脏的病变。其余穴位之排列皆与功能有关。
又在功能方面,属阳的穴位主通利,属阴的穴位主收敛。例如肠门治疗腹泻;火串(支沟)、其门皆主治便秘。按照左阳右阴,阴有收敛抑制作用,左侧为阳主排泄、通利、促进等作用,所以治疗急性腹泻,杨师常用右侧肠门穴;通便则选左侧之火串为好。
7-5、穴位对应与阴阳:穴位的对应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对应,及体位的对应。详见对应篇章。
7-6、针灸治疗与阴阳: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以上治下以下治上,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这样有着阴阳平衡的意义。以上治下以下治上,还有交济的意义。例如右侧坐骨神经痛针左侧灵骨大白,左肩痛针右肾关或右阳陵,疗效甚好等等,不胜枚举。
八、创建『奇穴之三才观』(年正式全面公开于网络)三才思维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可以三才思想发挥应用到极致,这里仅谈谈三才在董氏奇穴的应用。
8-1、区位三才:穴位分天地人治疗上中下病。人体每个局部都可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诊治头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诊治脾胃、肝胆疾病,下部诊治肾与膀胱下肢疾病。每一部亦皆有倒象。
8-2、穴位三才:在董氏奇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按天地人三才命名及排列的。例如前臂有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后臂有天宗、人宗、地宗三穴;小腿有天皇、人皇、地皇三穴。有些穴位虽然不是以三才命名,但穴位呈上中下排列亦可谓为三才。例如土水穴、四花上中下、驷马上中下、通关通山通天、通肾通胃通背、天黄明黄其黄等都可以说有着天地人三才的形式。
8-3、针深三才:针深分天地人治远近之病。以天、地、人划分针刺深度,针刺至浅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是新病。针刺至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针刺至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除了手掌及肉少的穴位分上、下两部外,杨师应用董氏奇穴时多可采三刺法。
8-4、手法三才:手法也分天地人(浅中深)三部,有补虚泻实的治疗意义,这种三刺法也可以说是三才刺。
《灵枢经?终始篇》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灵枢经?官针篇》也有类似说法。
8-5、配穴三才:配穴分上中下整体调整。如在上中下三部同时取同一五行属性的穴位同时进针,谓之三部「同气」,能收到整体调整之作用,效果更强。
九、创建『奇穴之易理卦象思维』(年刊载于《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开始介绍奇穴易理
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皆一样能以易理活用及发挥,除前述的太极、阴阳、三才、五行之外,还包括了卦象河洛的应用。
董氏奇穴有些穴位的命名,可以从挂象思路中找到答案,例如手掌部之土水穴及水金穴即是以挂象命名的。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从其功能作用来考虑,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间,艮卦属土,坎卦属水,因此本穴名之为土水穴,本穴位于肺经,因此实为土金水穴。
有些穴位的应用也与挂象有关,例如手掌的腕顺一穴言明「女人用之效更大,」这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从卦象思路找答案,因为本穴所在部位正当坤卦及兑挂之间,两卦皆为阴卦,坤主老女,兑主少女。而女人之小指对于肾亏之诊断有一定意义,因此本穴用于女人效果更大。董氏奇穴也有几个穴奇命名及作用与《河洛》的成数思路有关,就以二角明及六完穴来看。二角明穴的「二」,二者火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角」者木音也,穴位在中指井(属木)荥穴(属火)之间,即木火穴之间,穴性亦含木火,为了与木火穴区别,乃有此木火通明之名。至于六完穴亦与河图数有关。
易理卦象用以铨解一一二二部位穴位之作用极为实用。可以快速理解董氏奇穴之一一部位何以每个指头阴阳两面皆有穴位,对于作用也能明确快速掌握。董老师之掌诊与易理卦象密切相关,藉易理卦象能正确把握掌诊,用于诊断。
十、创建『奇穴之经络辨证思维』(年公开于著作《针灸经纬》中。)《董氏正经奇穴学》之「正经」与十四经关系密切,十四经与脏腑相连,当然十四经与脏腑也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说奇穴首先当然是应用十四经思路,十四经穴中循经取穴是针灸辨证取穴的最基本原则与方法。而运用董氏奇穴大致亦不例外。
10-1循经取穴思路与董氏奇穴10-1-1本经取穴:如其门、其正、其角之治痔疮;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病;下三皇(包含三阴交穴在内)之治泌尿、脾胃、妇科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气喘感冒与肺经有关;门金之治肠胃病变与胃经有关……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这些皆足以说明运用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经为基础来运用的。
10-1-2表里经取穴法:例如取在手阳明经的奇穴指五金、指千金、木穴治疗肺所主之皮肤病甚效。又如小间穴在食指大肠经边,大肠与肺表里,故能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还能治支气管扩张。
木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治疗鼻涕多很有效,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所以治鼻病甚效,其原理即是根据经络思路,该穴在大肠经之食指,与肺经表里亦有关。全身这样的用例不胜枚举。
10-1-3同名经取穴法:也称六经相通取穴法,即手太阴通足太阴,手阳明通足阳明,手少阴通足少阴,手太阳通足太阳,手厥阴通足厥阴,手少阳通足少阳的手足三阴三阳相通。
杨师以同名经相通理论用董氏奇穴在之主治也很多,例如:位在手太阴之土水穴治足太阴脾虚之泻泄。手厥阴之胆穴治足厥阴肝气之病:如心悸、胆怯,也可治夜哭等胆虚之证;用肺经之五虎穴治疗脚趾痛,也是基于肺与脾手足太阴同名经相通,脾主四肢,手指脚趾对应。
10-2、「经脉病」与董氏竒穴(年8月刊于第五回针灸答问及讨论)
「是主所生病」原来用于概括十四经经络病,但杨师用来解说奇穴与十四经之关系,并解说奇穴之应用,也十分实用。
10-2-1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津」是指向外分泌的液体,包括汗液、涕唾等。张景岳注说:『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董氏竒穴木穴能治疗目干、目多泪、鼻干、鼻多涕,皆是大肠主津的应用。
10-2-2、手太阳经主“液“所生病。《灵枢·口问》说:“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耳、目、关节的病症与“液“的不能“灌精濡空窍“有关,也可说是“液竭“所致。
位于小肠经上的几个董氏奇穴眼黄穴治目黄;腕顺二及肠门、肝门皆治肝病(包括眼黄)。心门穴治疗退化性关节炎,治疗膝盖因滑囊液不足所致之疼痛甚效。
10-2-3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悬钟为髓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杨师常用九里(风市)穴能治疗全身骨痛,更常用九里(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其他足太阳主”筋”所生病;手少阳经主“气“所生病;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都能找到奇穴的治例,并加以合理解说。
10-3、十二经别与董氏奇穴脏腑别通有不少是透过经别相通的,例如:
10-3-1.肝与大肠通:
(a)大肠经治咽喉:例如奇穴指五金、指千金在食指上与大肠经有关,能治疗咽喉肿痛:但大肠经脉并未与咽喉发生直接联系,事实上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这就说明大肠经经别与咽喉有直接联系,肝经上入吭嗓,与大肠经在喉咙相通。
(b)大肠经治乳痈及头晕:大肠经并不与乳房发生直接联系。曲池用为治疗乳痈的主穴之一,从经别来看,手阳明经别”循膺乳”,说明经别与乳房有直接联系,这样,以曲池穴治疗乳痈及灵骨治头晕有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意义。
10-3-2.心与胆通:
(a)风市治疗心悸及痒症(心与胆通)
风市穴能治疗心悸及养症疗效甚佳。虽然胆经与心没有直接联系,但其经别”上贯心”,风市属胆经,因此治疗心悸痒症是通过胆经经别与心通的关系而实现的。
其它别通可以依此自己找出,这里就不多述。
10-4、标本、根结、气街与董氏奇穴标本、根结、气街是针灸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在针灸要穴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些董氏奇穴可以用标本、根结、气街得到合理解说。略举几例如下:
10-4-1根结:肝经不与心直接连系,但肝经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为心脏所在之位。杨师常以太冲或奇穴火主治疗心脏病变甚为有效。
10-4-2气街:“胫气有街”理论说明了承山以下及踝部上下范围穴位的重要性。十四经穴足经之经穴络穴多在此范围,髓会悬钟”也在此处,奇经之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起于此处,董氏奇穴之甚多穴位如正筋穴、正宗穴、水相穴、三重穴、足千金、都在此范围。
十一、创建『奇穴之系统刺血思维』(年正式发表,年建立系统)董氏奇穴刺血穴位散在董氏正经奇穴书中,没有刺法及原理。杨师对奇穴刺血经过系统整理,形成独特的系统刺血法。整理叙理并根据对经典的研究,及融合自己应用十四经穴及其他奇穴之刺血经验,发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奇穴刺血学。系统论述了络刺工具、刺血的取穴特点及方式、作用功能、部位选择、适应范围、施针准备事项、出血量、治疗间隔、施针注意事项,应用禁忌、不良后果、常见疾病之刺血治疗、常用部位及适应症等。并创研了点刺、钻刺、散刺、挑刺、锉刺等刺血方法,疼痛少而出血快、疗效高。从原理、手法、系统治疗,皆有完整之建构及解说,并补充及发挥了一些穴道的用法主治,使董氏奇穴之刺血成为一门系统刺血学。
卢老师
雷主任
雷宇老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