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家共同学习了中医的“望、闻、问”三种诊法,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医四诊中的“切诊”。也就是脉诊。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一个好的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脉分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左手寸脉为心,关脉为肝,尺脉为肾;右手寸脉为肺,关脉为脾,尺脉为肾阳命门;左尺是相当于肾阴。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
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
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
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
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
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
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
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那么具体有哪些脉象呢?
《黄帝内经·素问》对脉的记载共二十余种:即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弦、长、弱、细、虚、实、代、短等包括后代补充,大约为二十八种。
那么今天我们先学习最常用的10种脉象。
一、浮脉浮脉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二、沉脉浮脉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三、迟脉浮脉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四、数脉浮脉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五、滑脉浮脉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六、虚脉浮脉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七、实脉浮脉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八、长脉浮脉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九、短脉浮脉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十、洪脉浮脉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以上是今天学习脉诊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形成,是历朝历代的医学家们融合了临床经验与医学理论的智慧结晶。因此,我们学习中医诊断学,唯有虚心学习,细心体会,并且慢慢积累经验,不仅停留在对文字医理的理解,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灵活地运用。
希望通过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都能找到一条通往中医宝库的途径,收获健康丰盛的人生。
但愿天下无疾苦,渡尽无缘成有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