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了解气血的概念。中医上将人体内的气和血统称为气血。中医学认为: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中间介质的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身体活动及化神作用,(这里的神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共同起到温煦、防御、固摄、推动身体正常运转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一、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懒言少食、身上没劲等观察,产生了对气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科学和人类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气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日常三餐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组成。
气虚是什么?气虚就是气的功能性不足,它可以引起以下状况:
“气滞”简单的说就是气的运动不通畅,出现的典型的症状就是胀痛。气凝则滞,不通则痛就是这样来的。具体点来说就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因人们内心情绪的七情六郁,或因体弱气虚,气的运转不利所导致。气滞问题出现在不同位置会出现不同症状。例如:气滞于脾胃则导致吃的少不欲饮食胃部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胸前两肋疼痛脾气暴躁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久不愈;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活动有障碍,都有其相对应的经络症状。气滞厉害可引起血瘀。月经引起的小腹胀痛,痛的时候会有大便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气和血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滞往往会有血淤的情况出现要学会区分。
“气郁”简单来说就是跟人的内心情绪有关,多因情志不舒,爱生闷气,心情不好气机郁结所致。气郁在体内,不能运动周身。如果气郁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我们人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具体点说引用《临证指南》原文:“气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等”气郁的病症属气实证常见有:胸胁支满,肺之积气在右胁,肝之积气在左胁,二脏虚实不和,气蓄于内,故胸胁支满,令人胸痛引背下,两胁胀满,寸口脉滑为阳实,胸中逆满所致。气郁还会引起恶寒、发热、眩晕、肺痿、伤食、痞满、泄利、瘀血、肿胀等。比如女生冬天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冷除了四肢末端血循环不好还要考虑气郁的问题,简单点讲就是气运行不畅血过不去所导致的。日常保持好心情乐观开朗不钻牛角尖还是很好的,反之则有一定的隐患,因为中医上常讲:“万病皆由气生,七情六郁皆由火化。”
“气逆”简单的说就是气的升降失调,应该下降的反而上逆运行。由于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是有其对应的升降顺序的,上升作用能保证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面,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下降则是使进入人体的物质能自上而下的依次传递,并能将各种代谢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如果气的上升作用过强就会出现头部过渡充血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瘫痪,口角歪斜等症,下降作用过弱则会出现饮食传递失常出现泛酸、恶心、呕吐、咳嗽等症。气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这二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气陷”简单的说和气逆正好相反,表现为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上升不足则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眼花、少气倦怠、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过则会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物的过渡排出,从而出现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小便频数、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症。气陷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今天先简单介绍常见这几种气的问题下边我们来聊一聊血。
二、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对各脏腑器官起到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还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人保持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考敏捷、目掌指足活动自如等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就是血问题的由来。
血的问题有哪一些?
血的问题主要有血虚、血寒、血热、血瘀等。常见的这四种我来简单讲一下。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蕴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例如: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饮食失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操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等。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淡指甲淡白无光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寒”是指寒邪入血,寒凝气滞,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少腹冷痛,月经延期,夹有瘀块,喜暖恶寒,得温痛减。症见肢体麻木疲软,皮肤粗糙,黯淡无泽,手足清冷,胸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女子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这都是血寒的状况。
“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亦称血分热。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同时也会引起血行加速,血得热则行,可使血流加速,使脉道扩张,络脉充血,故可见面红目赤,舌色深红舌绛证候表现;血热动血,在血行加速与脉道扩张的基础上,血分有热,可灼伤脉络,引起出血,称为“热迫血妄行”或称动血;血热也会扰乱心神,血热炽盛则扰动心神,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与心相通,故血热则使心神不安,而见心烦,或躁扰发狂等症。
“血瘀”是重点也是常见的毛病,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血瘀常见的几种病症在此简单介绍几个。
1.气虚血瘀,是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渐渐瘀血内停而引起。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2.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状态。一般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先有气滞,气滞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腰岔气挫伤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气滞血瘀证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导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三、总结一下气与血的关系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再者,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如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下等等。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因而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摄血。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个方面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证论·吐血》说:“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诸血门》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因此,血液虚少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地丧失,往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总之,血属阴,气属阳。气血阴阳之间协调平衡,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因此,调理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我已经尽自己的能力详细讲解了气血的含义,如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信问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